|
|
對于剛進中國沒多久的瑞典Universum公司所做的相關調查在歐洲和美國的情況,《環球》雜志特意采訪了該公司兼管亞洲事務的美國公司總裁克勞迪亞塔塔內里(ClaudiaTattanelli)和歐洲公司副總裁尼克拉斯延貝里(NiclasJernberg)。
《環球》雜志:在中、美兩國的調查中,有哪些公司是在美國排名很高,但卻沒有在中國的榜單出現的?
塔塔內里:一些會計事務所,如普華永道、安永等;中央情報局、美國聯邦調查局等政府機構在美國的排名都很高;在過去一年里,投資銀行在美國學生中也很受歡迎。
會計師事務所和政府機構的共同點是,都能給員工的未來職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參照,并且工作比較穩定。這兩個行業都經常因各種原因在媒體上曝光。所以名氣就大,對學生的吸引力自然就高。與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是,會計事務所在美國的校園招聘中投入很多,即使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也依然如此。
《環球》雜志:在中國榜單上寶潔和IBM是排名最高的外國公司,它們在美國的情況如何?
塔塔內里:在美國,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經濟時期,這兩個公司都非常強大。首先,這是兩個很成功的品牌,從未受過損害。一個強大的消費產品品牌對塑造公司的雇主品牌幫助很大;其次,這兩個公司是真正源于美國本土的跨國公司。如果你看一下歐洲的理想雇主排行榜,你會發現源于本土的跨國公司始終位于排行榜前列,比如歐萊雅和達能集團在法國排行榜上的名次。
《環球》雜志:中國學生對“教育和教學”行業表現出明顯的偏愛。在美國和歐洲的情況如何?
塔塔內里:這對美國學生來說從來不是一個好的職業選擇。在多數情況下,美國學生要償還其學校貸款,薪水不夠優厚的教育教學行業對他們來說是種十分奢侈的選擇。
延貝里:在大多數歐洲國家,人們對這個行業的興趣越來越濃。這主要發生在2001年經濟增長放慢后,部分私營行業對大學生的雇傭越來越少。在英國,現在教育教學產業在最受歡迎的職業中名列第三,高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
《環球》雜志:你們怎么評價調查中顯示的美國學生不想到國外去工作,歐洲學生最愿意出國工作的現象?
塔塔內里:美國學生也喜歡“國際工作”,但他們所謂的國際工作更接近于和國外的同事通通電話,偶爾出國出差。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覺得,和被派到外國的一個小辦公室上班且遠離總部決策中心相比,在總部位于家鄉的某個跨國公司工作,個人的發展機會要多很多。一切都和如何讓自己的事業發展更快有關。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學生和那些把自己主要的事業發展目標定為盡快到達管理層的中國學生是一樣的。
延貝里:許多歐洲大學畢業生不僅想要到鄰國工作,還希望能去更遠的地方。歐洲人都很開放,愿意去接受新的文化和體驗,并且渴望迎接在本土從未遇到過的新的挑戰和機遇。他們認為海外工作的經驗會對以后回國有所幫助,因此他們把這種經歷看作是一種投資。
《環球》雜志:為什么歐美學生對獎勵和業績掛鉤不那么渴望?他們比中國學生更保守嗎?
塔塔內里:假如你注意對比美國的工商管理碩士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會有不同的看法。美國學生只有對自己的能力足夠自信時,才會想要獎金與業績掛鉤。對普通大學生來說,確實不愿意要與業績掛鉤的獎勵方式。因為剛畢業大學生多半都要償還上學時的貸款,因此在找第一份工作時都想找賺錢比較穩定的。和中國學生比,在這一點上他們的確缺點企業開拓精神。
延貝里:和業績掛鉤的獎勵在許多歐洲國家也很受歡迎,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歐洲,各種獎勵方案一般會捆綁在一起,都會被人接受。
《環球》雜志:要在中國建設好自己的雇主品牌,你們有哪些建議?
塔塔內里:雇主應在企業內外進行調查研究,建立一個完善的雇主評估體系,在制作宣傳材料之前先建立一個確實可行的傳播計劃,這樣才事半功倍!
延貝里:外國企業應該仔細研究當地的人才市場發展趨勢,企業內部人才對工作和成功的渴望,以及其他公司值得借鑒的本土化經驗。
|
|
2006/2/7
|
|
|